Study of reports on the topic “The Belt and Road” in the media of Belarus /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репортажей по теме “один пояс , один путь» в СМИ Беларуси / 白俄罗斯主流媒体有关“一带一路”报道的话语研究

Чжай Цзыхао

Второй пекин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ов

Zhai Zihao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Один пояс, один путь» — это аббревиатура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й пояс Шелкового пути» и «Морской 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 21-го века». СМИ, как организация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интеграции общества и мониторинга окружающей среды в новую эпоху, очень важны и не могут быть проигнорированы. Поэтому очень актуально исследовать как рассматривают инициативу «один пояс, один путь» в СМИ Беларуси. Материалы данног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репортажи по теме «один пояс, один путь» в ведущих СМИ Беларуси в период с 2013 по 2017 год. Данная статья посвящена количественному анализу, в том числе и анализу количества, объема и плотности сообщений СМИ. В статье также рассматриваются дискурсивные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репортажей СМИ в трех аспектах: классификация, склонность, дискурсивная стратегия и идеология.

“The Belt and Road” is the abbreviation of «Economic belt of the Silk Road» and «Sea Silk Road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media, as an organization for transmitting information, integrating society and monitoring the environment in the new era, are very important and cannot be ignored. Therefo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udy how the “one belt, one way” initiative is considered in the Belarusian media.The materials of this study are reports on the topic “the Belt and Road” in the leading Belarusian media from 2013 to 2017. This article is devoted to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cluding the analysis of the number and density of media reports.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discursive features of media reporting in three aspects: classification, inclination, discursive strategy and ideology.

Шрайбман А. Бело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ожидания, проблемы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J]. Киев:Фонд им. Фридриха Эберта. 2014.

Буридэ Роль китайских и белорусских СМИ в реализации концепции «Один пояс – один путь» [J].Минск : Изд. центр БГУ.2017.

Валиахметова А.Р.,Муратшина К.Г.Особенности освещения проекта “один пояс — один путь” в итальянских средствах массов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J]. 2017.

TUT.BY—Википедия, https://ru.wikipedia.org/wiki/TUT.BY, 2016.

Чен Лидан, Десять лекций по теории журналистики, Шанхай, 2008г.

Ван Дейк, News as discourse, Пекин, 2003г.

Ли Мэнью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репортажей по теме Китая в СМИ США в 2011 году» — на примере Wall Street Journal, Time и CNN, Чунцин, 2012г.

Лян Лимин, Ян Лифэн, Стратегии построения основного дискурса в Китае, 2018г

Уолтер Липпман, Общественное мнение, Шанхай, 2006г.

Янь Лу,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национального имиджа Китая в основных бразильских СМИ, Пекин: Пекински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иностранных языков, 2017г.

Ян Хуэйшань, национальный имидж Китая в онлайн-издании The New York Times — на примере докладов, связанных с Китаем, во время Шанхайской всемирной выставки, Чэнду: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электронных наук и технологий Китая, 2012г.

Ян Сяони, Предварительно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критического дискурса, Журнал Юго-Западного сельскохозяйственн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2012г.

Юань Вэй, Сюй Баоцян, Политика языка и перевода, Пекин, 2001г.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

李梦悦,美国主流媒体2011年涉华报道框架研究——以《华尔街日报》、《时代》、CNN为例 [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梁立民,阎立峰,《中国正在说》的主流话语建构策略及启示 [J],东南传播,2018年.

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颜露,巴西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 [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

杨慧珊, 《纽约时报》网络版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以上海世博会期间涉华报道为例 [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杨小妮,批判性话语分析初探 [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年.

袁伟,许宝强,《语言与翻译的政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

РЕЦЕНЗИЯ

на статью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репортажей по теме “Один пояс и один путь” в СМИ Беларуси»

Статья представляет собой результаты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новостных материалов в белорусских СМИ, посвященных проекту «Один путь один пояс», предложенному Китаем. В качестве базовой дл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стали «Tut.by»、«БелТА»、«Хартия’ 97», «Республика» и «БелГазета». Хронологическая рамка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охватывает пять лет: 2013—2017. Учитывая важное место Беларуси в процессе реализации инициативы “Один пояс и один путь”, изучение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и восприятия и репрезентации данного проекта белорусскими СМИ не без обоснования и, кажется, актуальным, особенно для китайских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ей.

Статья  соответствует заявленной теме и  структура подчинена логике изложения темы. Эмпирическая база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на — боле 300 текстов попали в поле зр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я. Заключительные выводы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в целом,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т поставленным задачам  работы: показано, как белорусские СМИ освещают проект «Один пояс и один путь».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носит новаторский характер. В статье впервые комплексно изучаются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и подачи новостных материалов о проекте «Один пояс и один путь» в белорусских СМИ.

Работа написана корректным научным языком, достаточно хорошо технически оформлена.

Однако работа обладает определенными недостатками:

Во введении указано: “Целью данной работы является дальнейшее углубленное изучение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культурных и исторических причин, лежащих в основе тенденции освещения проекта ’Один пояс и один путь’ и раскрытие идеологии, лежащей в основе поданно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в белорусских СМИ.” Возникает вопрос: в таком случае в работе реализована ли заявленная цель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

В статье отсутствуют обязательные ссылки и источники. Например, автор ссылается на Van Dijk, но не указывается источник; автор ссылается Michel Foucault, но ссылка также и не дается.

В некоторых пунктах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 автором местоимения, на наш взгляд, некорректым. Автор неоднократно упоминает “наши СМИ должны…”,  “ мы должны…” , “ наша страна…”, “для нас … ”. Здесь очевидно, что автор имеет в ввиду “китайские СМИ”, “китайске ученые”, “Китай” и т.п. А следует понимать, что данная статья ориентирована не только на китайскую аудиторию, так что вместо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я местоимения более адекватно было чётко указать “китайские СМИ”, “китайские ученые”, “Китай” и так далее. В противном случае приводит к недопониманию и недоразумению.

Высказанные замечания и предложения несколько снижают впечатление от работы.

Однако работа в целом выполнена на хорошем уровне и, как научная статья, она может быть опубликована в журнале «Век информации» .

Лай Линчжи, кандидат политических наук, старший 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 кафедры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й журналистики института «Высшей школы журналистики и массовых коммуникаций» СПбГУ

СМИ, Беларусь, Один пояс, один путь

Media, Belarus, The Belt and Road

Чжай Цзыхао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репортажей по теме “один пояс , один путь» в СМИ Беларуси// Век информации (Сетевое издание), 2020. Т.4 № 1(10) февраль 2020  https://doi.org/10.33941/age-info.com41(10)3

Zhai Zihao Study of reports on the topic “The Belt and Road” in the media of Belarus// Information Age (online edition), T.4 No. 1 (10), Feb. 2020 https://doi.org/10.33941/age-info.com41(10)3

Исследование репортажей по теме “один пояс , один путь» в СМИ Беларуси

白俄罗斯主流媒体有关带一路报道的话语研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

自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来,借助与相关国家既有的双边以及多边机制,“一带一路”倡议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且此倡议也成为了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的良好契机,有利于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白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上的重要沿线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即表示了其坚定支持的立场,也成为了最早与我国签订共建“一带一路”协议的国家之一。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白俄罗斯成为了欧洲的重要战略支点,通过发挥自身在物流枢纽和商品集散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了“一带一路”项目的建设进程。且中白两国之间的合作,目前已取得了一定实质性的成果。

另一方面,在现今的信息社会之中,信息过载和信息匮乏并存,公众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接收现存的全部信息,因此,大众媒体就承担起了对大量的信息进行筛选的责任。正如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所提出的“拟态环境”理论,普通大众通过各类大众媒体去了解世界,并在脑海中建立起外部世界的图景,但这一图景并非对真实世界的完整还原,因为媒体的传播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以此基础建构起来的信息环境,也必然在客观性上产生了不小的偏移。

因此,鉴于白俄罗斯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地位,白俄罗斯的主流媒体如何评论和看待“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我们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此问题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白俄罗斯国内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舆论情况,也可以由此发现我国对外传播的优点和不足,并进行进一步的调整。

1.2 研究对象与目

本论文将以白俄罗斯主流媒体当中,有关“一带一路”的报道语篇为研究对象,借助统计学方法和文本分析,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2013——2017年间,白俄罗斯相关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报道的数量密度、篇幅变化、主题词汇和立场倾向的变化趋势。由于2013年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年份,而2017年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的年份,因此在这期间内,白俄罗斯主流媒体的报道变化趋势极具研究价值。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进一步探究报道倾向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较为完整地描绘出白俄罗斯主流媒体眼中的“一带一路”,并且揭露语篇信息背后潜在的意识形态,由此来就我国对白俄罗斯的传播过程进行探索和反思。

1.3 国内外研究

“国外媒体的涉华报道”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对外媒眼中的中国国家形象深入了解,更有利于改进我们的对外传播工作,因此,目前国内有不少的相关研究。在中国知网的数据库中,我们以“媒体”、“涉华报道”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共有522篇相关文献,说明许多学者针对“国外媒体的涉华报道”这一主题进行了细致地研究,如颜露(2017)选取了巴西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圣保罗页报》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巴关系的发展情况,从样本分布、报道篇幅和报道倾向三方面分析了《圣保罗页报》涉华报道的基本情况,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其报道议题;杨惠珊(2012)从内容分析方面研究了《纽约时报》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涉华报道,并对相关报道进行了正面、负面、中立的定性研究,由此对涉华报道的原因、启示及其中所展示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探究;李梦悦(2012)结合新闻框架理论从数量、类别、议题、消息来源、倾向性等方面分析了美国三家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并对建构国家形象提出了策略性的建议。但是,我们发现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对象国多为英美国家,关于白俄罗斯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的研究很少,而研究白俄罗斯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相关报道的研究更为鲜见。

国外学者已经关注“一带一路”倡议在他国媒体中的报道及中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问题,如Валиахметова А.Р.和Муратшина К.Г.(2017)详细研究了2013年至2017年间,意大利主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报道,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Буридэ探究了中国和白俄罗斯媒体在推动“一带一路”项目中的作用,认为媒体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传播和推广,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对接得以高效实现。

本论文将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白俄罗斯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进行数量和内容上的分析和研究。

1.4 论依

阿姆斯特丹大学话语研究教授梵•迪克,在其著作《作为话语的新闻》当中详细地阐述了新闻话语分析理论,认为应当在新闻话语和认知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大众传播如何形成、确认和改变我们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梵•迪克认为话语分析不能只研究文本结构,还应该将文本和语境结合起来进行考察,要想对话语进行全面有效的描述,也必须对话语的产生和理解、社会文化情境中社会互动行为的认知过程进行描述。而新闻话语也必然是意识形态的话语,它能够表达和确认其作者的社会和政治态度。

批判性话语分析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用于分析话语背后所隐含的深意,且关注此意义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语篇中的不平等关系是批判性话语分析得以进行的关键,社会权利对语言的影响是批评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将不仅从文本内容上对相关新闻报道进行研究,还会结合具体影响新闻报道产生的事件、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话语策略和意识形态。

2.媒体报道数据分

本论文选取了白俄罗斯五家较为知名的主流媒体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为:«Tut.by»、«БелТА»、«Хартия’ 97»、«Республика»和«БелГазета»。

之所以选择这五家媒体,是因为它们作为白俄罗斯重要的新闻信息门户网站,每天的信息刊发量和浏览量都很大,新闻涉及的范围和领域较为全面,而且凭借其数量众多的读者和受众,形成了范围广泛的影响力和极其强大的传播力,可以说这五家媒体是白俄罗斯人民获取各类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

其中«Tut.by»网站拥有十分高的访问点击量。根据2016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其访问量达到了3505.55万,即白俄罗斯所有网民数量的46.42%。«Хартия’ 97»网站拥有英语、俄语、白俄罗斯语三种语言模式,更有利于扩大其报道的影响范围,根据其浏览页面的自动统计,每条新闻的点击量从1000到20000不等。

因此我们认为,从这五家媒体当中搜集“一带一路”相关报道,并且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十分具有价值,也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出白俄罗斯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情况。

2.1 媒体报道的数量分

总体来说,白俄罗斯国内的各家主流媒体对于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都进行了一定的报道。但由于各媒体网站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各个媒体之间的报道数量也差别较大。

此次研究时段界定为2013年9月7日——2017年12月31日。在五家媒体的网站中,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等为检索词,搜索含有此关键词的新闻报道语篇,并进行录入存档,分别得到各家媒体报道数量如下:«Tut.by»59篇、«Хартия’ 97»43篇、«Республика»172篇、«БелТА»299篇、«БелГазета»22篇。数据图表如下:

(图表1 白俄罗斯五家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报道数量分布)

部分新闻报道当中虽然包含所设定的关键词,但却并不以其为主要内容进行大篇幅的分析报道,而仅仅作为背景材料一笔带过,由此进行二次分类和筛选,分别获得相关报道数量如下:

«Tut.by»32篇、«Хартия’ 97»31篇、«Республика»64篇、«БелТА»196篇、«БелГазета»11篇。(之后各项研究均以此数据为基础)

(图表2 白俄罗斯五家主流媒体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报道数量分布)

由以上数据可见,白俄罗斯主流媒体当中«Республика»和«БелТА»,两家媒体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较高,发表了数量较多的与“一带一路”主题紧密相关的新闻报道。可见其对中白两国关系的发展走向,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而«БелТА»作为白俄罗斯最大的新闻社,更体现出了主流声音对此话题的青睐。

报道数量较少的三家媒体当中,«БелГазета»作为一家信息分析类周报,其本身文章的刊发频率就较低,且其主要刊发的文章多为评论解析类,因此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数量较少。«Tut.by»和«Хартия’ 97»则主要为白俄罗斯网民提供新闻搜索引擎服务,新闻是其众多服务下的一个分支,因此报道数量也较少。

综上所述,从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至2017年年底,白俄罗斯各主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报道,由此显示白俄罗斯主流媒体已认识到,“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国际性议题,且其与本国发展前景密切联系。因此在不同的时间段内分别对此进行了各有侧重的报道,希望本国民众能够认识到“一带一路”的重要性并积极展开讨论。但由于各家媒体本身风格定位的差异,新闻报道的数量相差也较大。

2.2 媒体报道的篇幅分

新闻报道篇幅的大小,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了对所报道内容叙述的详细与否及媒体是否在报道了基本的新闻信息之后,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论。同时也展现出了媒体本身的语言和叙述风格。在对所收集的所有新闻报道进行整理之后,得出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篇幅长短和所占百分比数据如下:

(表格1 白俄罗斯五家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的篇幅统计)

«БелТА»

100字以下

16篇

8.16%

100——500字

165篇

84.18%

500——1000字

10篇

5.10%

1000字以上

5篇

2.55%

«Республика»

100字以下

0篇

0%

100——500字

33篇

51.56%

500——1000字

22篇

34.37%

1000字以上

9篇

14.06%

«Tut.by»

100字以下

1篇

3.12%

100——500字

20篇

62.50%

500——1000字

8篇

25.00%

1000字以上

3篇

9.37%

«БелГазета»

100字以下

0篇

0%

100——500字

1篇

9.09%

500——1000字

2篇

18.18%

1000字以上

8篇

72.72%

«Хартия’ 97»

100字以下

0篇

0%

100——500字

19篇

61.29%

500——1000字

7篇

22.58%

1000字以上

5篇

16.13%

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Tut.by»、«Хартия’ 97»、«Республика»和«БелТА»四家媒体均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相关报道集中于100——500字之间,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言语较为简洁明晰,多为新闻事实的铺陈罗列,旨在为公众提供新近发生事实变动的信息,满足公众获取外界环境变动信息的需求,并对公众的下一步行为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而«БелГазета»的绝大多数报道则为1000字以上,十分契合其新闻评论周刊的定位,对于新闻事实往往都简单一笔带过,将主要的篇幅用于揭示其背后隐藏的重要信息,且很多文章都包含对知名人士、权威专家的采访内容。深层次的长篇剖析和权威人士的看法观点为其网站的主要内容,由此也可以看出«БелГазета»的定位与其余媒体的不同,其主要受众群体为本身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精英人群。

上述数据当中,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五家主流媒体中关于“一带一路”的长篇新闻报道,即1000字以上的报道,都占了一定的比例,且100字以下的新闻报道所占比例极其小,甚至为0,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白俄罗斯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视,企图用更长的篇幅来更加全面、深刻地报道“一带一路”的现状和进展。

2.3 报道推送密度分

新闻媒体对某一事件或主题的报道推送密度,不仅取决于该媒体对其的关注力度,也与事件或主题本身的进展和走向有关,往往当其具备时效性、显著性和接近性等要素时,媒体对其的报道量就会增加。将筛选出的有效新闻样本以年为时间单位进行分类,得出数据如下:

(图表3 白俄罗斯五家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报道的时间密度分布)

由图表观察可以看出,总体上而言,白俄罗斯的五家主流媒体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呈现出年度上的分布不均,推送密度差别较大。

在2013年、2014年期间五家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数量少,关注度低。这两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刚刚提出的阶段,该倡议的具体成果尚未显现,且由于白俄罗斯对此倡议还不太了解,所以白俄罗斯的五家主流媒体并未对其进行集中的专题报道,但值得注意的是,«БелТА»在这个时间段内已经开始对“一带一路”的未来前景进行展望,报道大多持积极或客观态度。

2015到2016年年底,五家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专门报道在数量上都有所提升,关注度稳步上升,除«БелТА»外,两年期间其他四家媒体对此话题的报道数量基本持平。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的建设项目逐步推进,“一带一路”的影响力开始提升。同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访白俄罗斯,并提出要把中白工业园区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明珠,同时,中白工业园区内的登记企业数量和所吸引的投资也开始增多,由此“一带一路”与白俄罗斯本身的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媒体也在紧密追踪报道中白工业园区的建设情况和态势,因此白俄罗斯主流媒体的报道密度开始上升。

由于2017年各家媒体的报道数量较前四年都有很大的增加,因此将其数据进一步细化,得出图表如下:

(图表4 白俄罗斯五家主流媒体2017年“一带一路”报道的变化趋势)

由此可以看出,2017年间五家媒体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呈现出月份上的较大落差,绝大多数报道都集中在5月,这是因为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召开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且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也应邀出席了此次峰会,白俄罗斯国内媒体对此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对于峰会期间的各国领导人的发言、白俄罗斯总统与他国领导人的会晤、中白关系的发展进程等问题,都进行了详尽的报道,尤其是在峰会举行的两天当中,白俄罗斯最大的新闻社«БелТА»发表了近50篇有关于此峰会的消息。其中不仅包括对峰会进程的报道,还包括图片、视频等专题报道。而且在2017年4月的报道当中,有很多是对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即将访问中国并参加峰会的预告,而峰会之后的时间段内,则有很多报道是对此次峰会的成果及内容的总结和评析。可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经成为了白俄罗斯国内热议的焦点。

3. 媒体报道的文本分

正如福柯在其著作《话语的秩序》当中所言,话语即权力,话语绝不是一个透明的中性要素。话语和文本当中都会隐藏着许多重要信息,往往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中也包含着作者的立场和情感色彩。而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器和第四权力,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它所发表的言论当中的倾向和态度,往往会对舆情和事件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要研究白俄罗斯的主流媒体如何评价和看待“一带一路”,对所收集的相关报道进行文本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3.1 报道分类分

我们根据搜集的新闻发现,白俄罗斯各家媒体对于新闻报道的分类各不相同,但总的来说,分类较为详细,且与“一带一路”有关的新闻报道往往在分类上有一定的集中性,不同领域之间的新闻数量相差较大。

为了进一步分析白俄罗斯主流媒体在报道“一带一路”时的侧重点,通过人工阅读,我们将所有的新闻按照“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等主题再次进行分类,获得各家媒体的具体分类比例如下:

(表格2 白俄罗斯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新闻报道的具体分类)

«БелТА»新闻分类

政治

88

44.90%

经济

80

40.82%

社会

17

8.67%

 

科技文化

11

5.61%

    

«Хартия’ 97»新闻分类

政治

14

45.16%

经济

16

51.61%

科技文化

1

3.23%

«Республика»新闻分类

 

政治

32

50.00%

 

经济

21

32.81%

 
 

科技文化

10

15.63%

       

«Tut.by»新闻分类

政治

16

50.00%

经济

16

50.00%

«БелГазета»新闻分类

政治

1

9.09%

经济

10

90.91%

根据以上数据得出,五家媒体的关注重点均为“政治”和“经济”领域,相关报道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而与“科技文化”和“社会”领域有关的新闻则数量极少,甚至为零,如«Tut.by»和«БелГазета»两家媒体的所有新闻都是关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

由此可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沿线国家之间的政治来往和经贸活动愈加频繁,得到了白俄罗斯国内的媒体和民众的关注。媒体大量的与政治和经济有关的新闻报道是为了迎合其受众的关注点,满足大部分受众的信息需求。一方面为普通大众了解“一带一路”的最新进展和沿线国家间的政治互动提供实时信息,另一方面为从事商贸行业的人士,提供最新的经济方面的政策和两国经济合作的动态走向,为其行动决策提供参考。例如:«БелТА»于2017年9月27日发表的Могилевская область и китайская провинция Цзянсу планируют активизировать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白俄罗斯莫吉廖夫州和中国江苏省计划推进双方合作》报道当中,阐述了白俄罗斯和中国将在“一带一路”的合作框架下,推进莫吉廖夫州和江苏省的合作,并强调了中白工业园区作为一个投资平台,拥有独特的优势。2017年9月13日发表的Беларусь готова поставлять в китайскую провинцию Шаньдун широкий спектр продовольствия — Кобяков《白俄罗斯准备向中国山东省供应大量粮食》报道当中,则阐述了白俄罗斯将沿丝绸之路一线向中国提供高质量的粮食产品,并就中国潍柴公司入驻中白工业园区的决定表示欢迎。

而在“科技文化”和“社会”方面,媒体则将重点放在了各国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所展开的科学文化领域的合作及其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如«БелТА»于2017年5月14日发表的Китай за пять лет создаст 50 трансграничных научных центров для стимулирования инноваций《为提升创新力,中国将在五年内建立五十所跨国科研中心》报道当中,阐述了中国致力于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其他国家积极开展创新合作,且在近五年,中国已经为此吸引了大批国外优秀人才,并将培训约5000名管理人员,专门从事此项科研活动。«Республика»于2017年10月26日发表的Перевод с китайского? Никаких трудностей《翻译中文?不是难事》报道当中,则阐述了来自白俄罗斯、俄罗斯、乌克兰和中国的选手参加了在中白工业园区举办的科技翻译竞赛,获胜者有机会在园区内的公司进行实习。

3.2 报道倾向性分

通过对所搜集的新闻进行人工阅读,从而将白俄罗斯五家主流媒体的“一带一路”相关报道按照“正面”、“负面”、“中立”进行了分类。分别获得如下数据:«БелТА»网站当中持正面积极态度的报道为157篇,占总数的80.1%;持中立态度的为39篇,占总数的19.9%;持负面态度的为0。«Республика»网站中持正面积极态度的报道为38篇,占总量的59.4%;持中立态度的为22篇,占总量的34.4%;持负面态度的为4篇,占总量的6.3%。«Tut.by»网站中持正面积极态度的报道为13篇,占总量的40.6%;持中立态度的为18篇,占总量的56.3%;持负面态度的为1篇,占总量的3.1%。«БелГазета»网站中持中立态度的为2篇,占总量的18.2%;持负面态度的为9篇,占总量的81.8%;持正面积极态度的为0。«Хартия’ 97»网站中持正面积极态度的为3篇,占总量的9.7%;持中立态度的为9篇,占总数的29.0%;持负面态度的为19篇,占总量的61.3%。

(图表5 白俄罗斯五家主流媒体的报道倾向性统计)

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大部分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是以正面积极和中立客观两种倾向为主的,它们对与“一带一路”有关的信息进行了较为客观真实的报道,与此同时,还发表了数量较多的对“一带一路”发展前景看好的文章。在此类报道当中,“一带一路”是一个充满了机遇的发展平台,也为许多国家间的相互合作提供了机会,而中国则是以可信赖的合作伙伴这一形象出现的。这样的立场有利地宣传了“一带一路”的最新政策和中国的国家形象,对于扩大“一带一路”倡议在白俄罗斯的影响和加强中白两国之间的联系是十分有利的。

而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注意到,一些网站对“一带一路”项目的评价并不理想,如«БелГазета»,作为一家长于分析和评论的媒体,其媒体定位会促使其更多时候站在较为批判的立场,直面问题,试图使受众看到事实背后所隐含的问题。虽然,负面报道会对“一带一路”项目在民众中的评价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更要明白,新兴事物的成长必然伴随非议,但非议和批判并不能掩盖其生机,而往往会带来更大的进步,因此,这样的报道能够为我们的进一步改进提供契机。

持负面倾向的文章当中,媒体大多表达了对中白工业园区发展现状的忧虑,对部分投资是否真的落到了实处表示怀疑,同时也有专家担心在两国的经贸来往中白俄罗斯的受益程度。我们应当对白俄罗斯主流媒体当中出现这样的报道进行反思。一方面这说明,我国的对外传播尚有缺陷,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我国的传媒机构未能全面清晰地将“一带一路”的具体政策,及其所包含的精神宗旨传播出去,因此我们的主流媒体应该不断地改善对外传播的策略和方式,使得“一带一路”倡议能够跨越文化的壁垒,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表达不畅而造成的误解;另一方面,媒体对于近几年提出的这一崭新倡议,保持忧虑的观望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相信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不断推进,其光明前景会比此类言论更加令人信服。

3.3 报道话语策略与意识形态分

语言表述方式往往与作者对事件的态度紧密相关,话语当中所包含的力量使其具有建构性,能构造出自己的意识内核,从而对信息的接收者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在所搜集的新闻报道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较为明显的表达立场和倾向的词汇、短语和表达用法,以«Tut.by»文章当中所出现的部分正面性表述和«БелГазета»文章所出现的部分负面性表述为例:

(表格3  «БелГазета»关于“一带一路”报道中出现的负面表述)

«БелГазета» 负面表述

вассалы императора Поднебесной

天朝的附庸

государства-участники конкурировали между собой

参与国之间相互竞争

экспансия

扩张

хищнический

贪婪的

завышенные ожидания

过高的期望

но очень невыгодны нам

对于我们十分不利

результата никакого

没有结果

проект ЭПШП не достигнет своей цели

一带一路方案没有达成自己的目标

со временем станет лишь инструментом влияния Китая на постсоветские страны

逐渐成为中国影响后苏联国家的工具

подводный камень

暗礁

通过以上带有明显负面指向性的表述,如消极性的形容词:хищнический、прижимистый,否定语气词не、否定代词никакой、消极性倾向的名词:экспансия、вассал等,作者表达出了对目前中白两国之间的合作状况的不满,对中白工业园区未来发展前途的担忧,当这些词汇以较高的密集度出现在读者眼前时,无疑会给读者较强的负面性暗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类表述在白俄罗斯的主流报道当中所占比例较小,且大多为主观性很强的文章,其参考价值和新闻价值还有待评估。总体上而言,白俄罗斯主流媒体的报道语篇当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是带有积极性色彩的词汇和语言表述。

(表格4 «Tut.by»关于“一带一路”报道中出现的正面表述)

«Tut.by» 正面表述

внести вклад в развитие двух стран

对两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улучшение

改善

на хороших отношениях между лидерами наших стран

在两国领导人良好的关系下

поддержка

支持

позитивный сигнал

正面的信号

реализованы в срок

如期实现

ридало новый мощный импульс развитию бело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ого всестороннего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партнерства

对发展白中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提供巨大推动力

придать большое значение.

赋予重大意义

ускорение темпов развития белорусско-китайского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加快白中两国合作发展的速度

широкие возможности

广阔的机遇

иметь перспективы для развития бизнеса

对于商业的发展有很大前景

активизировать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связи между странами

使两国的经济联系活跃起来

активно поддерживать работу

积极地支持这项工作

由上表可以看出,此类词汇和表述有极强的正面指向性,如通过带有积极性色彩的形容词、副词:позитивный、хороший、мощный、активно ,带有积极性色彩的短语:внести вклад、иметь перспективы,带有积极性色彩的动词:поддерживать 、активизировать等。通过这些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语言表述,显示出了其语篇对于“一带一路”倡议,及中白两国合作进程的充分肯定和支持,可以给读者以较强的正面暗示,有利于塑造一个积极的中国国家形象,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白俄罗斯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评价。

而在其余以引述领导人发言和简单陈列事实的新闻报道当中,文章措辞都表现出了客观、冷静、中立的态度,没有明显的情感色彩。

根据以上对新闻报道文本的分类、倾向性和话语策略三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白俄罗斯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总体上站在正面客观的立场,有意或无意地对“一带一路”进行了积极的宣传,但有部分媒体对此仍持怀疑观望的态度。第二,白俄罗斯主流媒体在对“一带一路”进行报道的时候,将重心主要放在了政治和经济领域,对中白两国之间的政治往来及白俄罗斯借助“一带一路”与其他国家展开的经贸活动,进行了密切关注,在其他领域也有所涉及。

4. 从白俄媒体报道反思对白俄罗斯的传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发现白俄罗斯五家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新闻报道总体上呈积极态势,“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和最新情况都得到了详尽地报道,且“一带一路”倡议在其中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而与“一带一路”紧密相连的关键词“中国”也频频出现在报道当中,白俄罗斯主流媒体客观正面地塑造出了一个积极寻求合作、开放包容、日益强大的中国国家形象。

这说明,我国对白俄罗斯的传播总体上是成功的,一方面,这得益于近几年国内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我国正在逐渐改变对外传播过程当中的弱势地位,以“自塑”替代“他塑”,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西方各国对我国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中白两国多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友好往来,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4.1 影响白俄媒体报道的重要因

一篇新闻报道并不是简单新闻要素的堆叠,在其生产过程当中,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就白俄罗斯五家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来看,报道的倾向和趋势总体向好,而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为两国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交往。

中国和白俄罗斯两国于1992年1月20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由此开始了两国的合作和友谊之路。1994年建立了两国间的永久双边协调机构——中白政府间经贸合作委员会。白俄罗斯十分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并一直将中国视为其外交的优先方向之一,且一直坚定地支持中国在各项事务上的原则和立场,而中国也是最早承认白俄罗斯独立的国家之一,且在对白的交往过程中一直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白俄罗斯的各项发展决策。

中白两国关系从建交至今一直发展顺利,高层领导人之间交往频繁。1995年1月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首次来华访问,此后卢卡申科曾多次到访中国,中国的高层领导人也多次到访白俄罗斯,且在2013年卢卡申科访华期间与中国签署联合申明,从此两国建立起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6年双方建立起了相互信任、互利共赢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期间,卢卡申科更是携带自己的儿子尼古拉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亲切会面。

在经济和贸易领域,中白两国的联系更是在近年来日益密切。中国目前是白俄罗斯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最大的亚洲贸易伙伴。2016年两国的总贸易额达到了15亿美元,可见双方的经济互动极为密切。而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发展,中白工业园区也成为了新丝绸之路上的明珠,正在逐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和合作伙伴。与此同时,白俄罗斯和中国也积极开展了地区间的对接合作项目,如白俄罗斯莫吉廖夫州和中国江苏省的合作。除此之外,中白两国还启动了首个汽车合作项目。

在医疗领域,中白两国也积极开展合作,并在明斯克州临床医院设立了中医治疗中心,使得白俄罗斯民众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和接近中医。

在文化方面,两国由于各自都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开展了许多合作项目,成果丰硕。现已成功互办过多次艺术节、文化节和电影节等。2014年于白俄罗斯举办《中国-白俄罗斯:国际文化对话》圆桌会议,之后白俄罗斯汉学家赴华进行了学术交流。通过各项活动,有利于两国加深对彼此的理解和认同,消弭文化上的差距,为未来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以看出,良好的多领域合作是成功对外传播的重要基础,两国关系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带来大量与之相关的积极正面报道,因此,我们要在未来持续地、不动摇地坚定推进中白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只有在此前提下,我国的对外传播才能获得更大的成效。

4.2 对外传播的改进措

但我们也要看到,在白俄罗斯的主流声音当中也确实存在着偏激和负面的观点,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影响了白俄罗斯国内的舆情和民众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对此及时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化解其中的误解,发挥有效传播对两国关系的进一步促进。

首先,我们应该对白俄罗斯主流媒体的报道内容做详尽的分析,找出其中的矛盾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传播。例如,针对«Хартия’ 97»于2017年5月19日发表的报道Не совсем шелковый путь《并不完全是丝绸之路》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矛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①对“丝绸之路”目前的许多长期规划心存忧虑,认为较长的时间即意味着较大的不稳定性,担心会发生一些不可预料的变故。

②认为目前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签订的各项协议多为意向声明,不具备约束力。

③将“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视为单纯的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交换关系。

④对于目前白俄罗斯与中国之间存在的贸易逆差表示担忧。

⑤认为中白工业园区的进展过于缓慢,没能立即看到成效。

而在对负面报道率较高的新闻网站«БелГазета»的相关报道进行分析后,我们发现其负面议题的焦点主要为:

①对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访华期间所得到的成果的不满。

②认为白俄罗斯当局领导人在“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未能提出有利于本国发展的建设性想法,处于被动的位置。

③认为“一带一路”项目的开展,伴随着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会对生态造成破坏,同时也怀疑中白工业园区的发展前景,认为之前的计划并未能落实。

④认为白罗斯国内的企业会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受到外来企业的冲击,企业的潜在利益会受损,且对白俄罗斯与他国的贸易逆差表示担忧。

类似的观点也在其他网站的新闻报道当中出现过,因此,我国媒体在对白俄罗斯进传播时,应该格外注意一些细节,例如:

①应注重强调“一带一路”长期规划的必要性和它所带来的稳定性。

②注重强调各类意向声明虽不具备强制性的约束力,但目前在互信共赢的合作环境下,各国已经实现了共享发展成果的目标。

③注重强调“一带一路”并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往来,更是政治、文化和民心上的紧密联通。

④注重强调中白两国的合作是平等互利的,对于两国都是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

⑤注重强调中白工业园区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对目前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方案,让白俄罗斯民众对其发展前途更有信心。

⑥注重强调“一带一路”合作项目的高科技含量和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⑦注重强调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企业虽然会面临一定的风险,但是相信通过企业间的合作沟通,能够实现共赢发展。

其次,随着信息全球化的进程,各类新媒体日益壮大,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集散地;而信息时代的大众面对繁杂的信息,注意力日趋涣散。因此,我们在对外传播时要注重运用新技术和互联网,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综合起来。用更加新颖、生动的形式进行传播才能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迎合读图时代的到来。

而当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线上社交时,社交媒体的作用也就更加不容忽视了。我们的主流媒体,应该更加积极地在白俄罗斯国内的社交平台上进行相关信息的发布,并且与白俄罗斯的网民进行更加密切的互动,此类即时迅速的交流和回应,能够为我国的对外传播带来更多的可能和活力。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大众媒体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在目前的对外传播当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发挥普通大众和各类组织机构的作用,使得对外传播与人际交往和群体交往相融合,由此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本论文通过对白俄罗斯五家主流媒体关于“一带一路”的新闻报道,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工作,并从数量、篇幅、推送密度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数据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白俄罗斯五家主流媒体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都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关注和报道,但由于媒体的定位不同,新闻报道的数量也有一定差别。

②白俄罗斯的大部分主流媒体在报道“一带一路”时,篇幅多为100——500字,着重陈述新闻事实,但长篇新闻报道,即1000字以上的新闻报道也占了一定的比例,说明了白俄罗斯国内媒体企图用更长的篇幅来更加全面、深刻地报道“一带一路”的现状和进展。

③白俄罗斯五家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呈现出年度上的分布不均,推送密度差别较大,这与“一带一路”项目本身的进展情况及走向有关。

随后我们又从新闻报道的分类、倾向性和话语策略三个方面进行了文本上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①白俄罗斯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总体上持正面和客观的态度,这对“一带一路”的宣传工作提供了很大助力,但有部分媒体对此仍持怀疑观望的态度。

②白俄罗斯主流媒体在对“一带一路”进行报道的时候,将重心主要放在了政治和经济领域,对中白两国之间的政治往来及白俄罗斯借助“一带一路”与其他国家展开的经贸活动,进行了密切关注,在其他领域也有所涉及。

③相关的新闻语篇当中存在许多较为明显的表达立场和倾向的词汇、短语和表达用法,它们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出媒体的立场,并会对其受众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我们整合了影响媒体报道的主要因素,并对我国的对外传播进行了一定的反思,提出了一些建议。本论文在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但尝试性地勾勒出了白俄罗斯主流媒体眼中的“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作为一个仍在蓬勃发展的合作机制,未来它的发展不仅不会减慢,而且会在时代的潮流中愈加展现出其美好的前景。在各国的不断推动和参与下,会有更多新的成果涌现出来,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完善,它会为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紧密合作的机遇,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而白俄罗斯及各国媒体会对其进行持续地关注和报道,希望本论文能够为其他类似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